【践行习经济思想调研行】南沙破局

来源:IM体育电竞平台 作者:IM体育官方网站 浏览次数:11

  南海之滨,狮子洋畔。多条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在此汇聚,牵手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市南沙区。

  从广东唯一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区,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再到“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实现“携手港澳共同扩大对外开放”,南沙开发开放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

  “南沙是广州的未来,也是大湾区的未来”,要“把南沙建设成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大湾区的闪亮明珠”。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广东省委、广州市委郭永航强化了“南沙期待”——打造最中国、最岭南、最现代、最国际的“未来广州”。

  在南沙湾远眺苍茫伶仃洋,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上,广深佛莞等地竞相发力“制造业当家”,城市竞合如火如荼。南沙虽占湾区地理“C位”,却是产业新兵。

  “制造业当家”靠什么?一靠完备的产业链,二靠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赶了晚集”的南沙,直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二者优势仍不明显。

  坐上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畅行明珠湾灵山岛尖,一条“未来之路”在记者眼前延伸。前排无人,却如稳坐一位老司机;绿化带间闪现行人身影,它刹车减速、小心预判;前车压速,它从容换道……

  “南沙是我们的福地。”望着岛上林立的高楼,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十分感慨:“2017年把中国总部落在灵山岛尖时,我们是岛上第一家入驻企业。”

  “南沙有先行先试的政策,更有先人一步的胆魄。”莫璐怡回忆,在2017年,整个中国还没有自动驾驶相关政策出台,自动驾驶车上路,那可是“非法改装车”。哪里才能找到真实场景开展路测、研发迭代?

  2018年初,中国第一支常态化测试的自动驾驶车队行驶在南沙城区。自此,南沙一次次在全国率先开放政策、场景,助小马一路闯关。“得益于南沙强大的示范效应,小马才能同时在北上广深做无人化路测、在全球累积2200万公里路测里程,用核心技术证明自己的实力。”莫璐怡说。

  “独角兽”集聚度,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在南沙精心经营的“独角兽黄金牧场”上,除了小马智行,还有巨湾技研、中科宇航等一批企业上榜,25家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等创新企业榜单。

  为何往南沙迁徙?“独角兽”们讲述着同样的逻辑:这里有先行先试的政策、场景,有推广示范的强大辐射力!

  以“鼎新”带动“革故”,产业链强韧起来。一个小马智行,带动了自动驾驶上下游企业聚集,携手当地丰田、广汽、中国外运、如祺出行等龙头企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制造业的强结合、深融合,让南沙2000亿元规模的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升级。

  灵山岛尖建设中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提醒着南沙人时刻牢记嘱托。2021年12月,习主席向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南沙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沙正是要瞄准科技产业双策源,打造科创高地、未来产业高地。

  在南沙,创新不问“出身”。来自的企业,有志于突破颠覆性技术、领跑未来的就是英雄好汉。

  “我们发力湾区之‘芯’、凝聚‘晨’光力量,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聚集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南沙开发区投促局四级调研员李志勇说。众多企业致力开发新一代颠覆性技术,推动南沙在芯片、AI、创新药等领域持续突破。

  在南沙,创新只问需求。再“高大上”的院所,都能在触摸市场脉动、顺应消费新需求中找到“接地气”的选题。

  在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相继落成;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国内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启用,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加速建设……科技“国家队”将一个个顶尖科创平台落在南沙,只为在星辰大海间探寻未来技术产业化的路径。

  商业航天属于前沿产业。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太空旅游飞行器……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于南沙的中科宇航公司研发的商业航天“硬核”成果,激发了更多人探索太空、遨游星际的热情。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深海蓝金”市场前景可期。无人机和无人艇巡航海上、“海马”号潜水器遨游海中,大洋钻探船建成后将驶入深远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展示的“空天海潜地”立体探测体系,关乎南沙竞逐“深蓝”产业、为“海上新广东”战略破局。

  “迁来南沙,就是要推动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办公室主任沙志彬说,海洋科技力量在南沙集结,不仅让可燃冰等战略资源的产业化提速,更打开了被誉为“深海蓝金”的深海水、滨海温泉等多样化的新消费市场。曾经无力开发而依赖进口的深海水,有望从南海深处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化妆品、保健品等行业,引领高端市场。

  2022年6月14日,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列为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循着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之路,南沙“未来产业生态版图”已渐清晰。南沙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处处长沈薇认为,这背后,除了得益于国家、省、市赋予的多重政策利好,更有赖于南沙出台的一系列区级政策的效应持续释放。2022年,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6.9%。

  踏上后发跨越之路的南沙,正跨过后发区域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阶段,满怀信心抵达专精特新产业密集的“芯晨大海”。

  新时代的南沙崛起,需要直面我国人口发展新趋势。南沙不能也无法重复当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尽快谋得“人才红利”支撑高端化产业。

  聚什么人、如何聚人?南沙意识到,肩负“打造成为香港、澳门更好更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的国家使命,唯有协同港澳,建人才高地、聚创新创业人才,方能最大限度激发优势与活力。

  《南沙方案》提出,南沙到2025年要成为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到2035年,区域内港澳居民数量显著提升。然而,放眼广东,各地张开怀抱吸引港澳人才的重磅政策不断推出,仅遍布全省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青创空间就已建成80多个。

  林诺谦的办公室不大,梦想却很大。从香港“北上”广州发展,2016年开始在金融投资领域创业。“2020年我们就过来布局,看好南沙一定会成为投资引爆点。”作为广州睿资创投合伙人的林诺谦打开PPT,向记者展示近半年投资的3个项目:“从南沙,我们能辐射到大湾区甚至全国。”

  “未来3年至5年,一定会有很多具有产业背景、技术优势的独角兽落户南沙,我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为港澳台同胞和他们的资金搭建桥梁。”林诺谦说。

  距林诺谦的办公室不远,便是南沙首家港式金牌全科门诊部。“金牌家庭医生坐诊,常用港药、远程会诊中心一应俱全,让在南沙创业居住的香港青年找到了熟悉的就医环境。”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香港联合医务集团执行董事李家聪说。

  多年前,李家聪和香港医疗从业者就开始关注内地医疗发展,2018年以来已在6个大湾区城市建成138家港式家庭医生诊室,培养了2000多名金牌医护人员。

  近一年,他奔波于南沙、香港与大湾区各地开拓业务。《南沙方案》公布那一刻,李家聪手握全国多地抛来的“橄榄枝”,最终选择南沙。

  今年2月,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第一时间,全国政协、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顾问梁振英就率领80人的香港调研团走进南沙,特地考察了这间门诊部,更坚定了李家聪在南沙描画未来的决心。

  “只有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才能如鱼得水!”李家聪等港澳人才发出了同样的心声。他们选择南沙,燃烧着创业热情,飞奔在大湾区各地,胸中的事业版图则延展向全国和世界。

  如何顺势而为,为人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营造如鱼得水的环境?南沙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回应着他们的关切。

  ——破界求新。走进2022年9月份启用并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美景令人沉醉。“南沙校区与清水湾校区错位发展,开设红鸟硕士班,打破学科壁垒,聚焦交叉、前沿学科,培养面向世界的未来领军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学部主任陈民博士告诉记者。

  “瞄准‘芯晨大海’新兴产业集群,南沙聚集了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南沙区人社局副局长陈国红说。数据显示,近年来,南沙已先后引进了20多所高水平科研院所。

  “就是奔着实验室而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引进的首位高端人才杨华勇表示,该实验室自2018年11月成立以来,已汇聚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其中包括16个院士团队,以全职和双聘形式吸纳的科研人员达800余位。

  据了解,南沙已与中国科学院和高校携手建立22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了南沙科学城、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等战略创新平台建设。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级人才涌入南沙。

  ——启梦青创。创享湾的一个个格子间,方寸之地盛满含苞欲放的梦想,背后是南沙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乐创、乐业、乐学、乐游、乐居”的全方位服务,让港澳创新创业青年能“一站式”融入湾区,累计孵化港澳(台侨)青创项目团队(企业)超200个,带动超300名港澳台侨青年创业就业。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的朱龙潜博士毕业后,在南沙孵化了自己的初创公司——亚熵科技。“青创基地有完善的孵化机制和配套服务,为创业提供了一个链接大湾区各城市的最佳链接点。”朱龙潜说。

  ——托举人才。南沙国际人才港内人头攒动,在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不时能看到外国友人前来办理业务的身影。

  出台“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新政,实施“顶尖人才领航”“青年人才托举”等九大行动;推出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针对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痛点,增设“薪金补贴”“证书补贴”等措施……一系列举措,为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核心区增加了底气。

  ——融合环境。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之际,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也同步开学。“这是内地首个非营利12年一贯制港人子弟学校,学制、课程都与香港本地无缝对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老师、香港创业青年若举家来南沙,完全不用担心孩子教育衔接问题。”在广州南沙港澳合作促进中心工作的香港姑娘叶舒韵自豪地介绍道。

  随着充分借鉴香港城市运营经验的港式国际化社区加速建设,“港人、港企、港规则、港社区”融合的环境,都让港澳青年逐渐找到家的感觉。

  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吸引众多港澳青年“孔雀北飞”、创享圆梦。“南沙是全国唯一一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目前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2万余人,实现3年翻两番。”南沙区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开放“交融”的最大优势,也是开放合作面临的挑战。

  如何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南沙上下清楚地认识到,唯有持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深化规则衔接,打破三地机制对接的“玻璃门。


im体育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