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

【一周药闻】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或引院内市场大洗牌;医保调整二十多省已有最新动作;中药配方颗粒管理细则落地

发布时间:2024-08-18 23:13:10 来源:IM体育电竞平台 作者:IM体育官方网站
产品简介 :

  7月26日,四川省医保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地方调增乙类药品消化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根据意见征求稿,此次调出品种共145种药品,其中包括甲硝唑缓释控释剂型、阿莫西林注射剂等70个西药,以及风热感冒颗粒、小儿止咳糖浆等75个中成药。拟调出药品将于2022年1月1日起不再纳入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支付范围。上述药品调出前,继续按规定予以支付。

  同时,意见征求稿要求,地方按规定调增药品的消化工作是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权责、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统一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严格按照本通知规定执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变通保留。

  近段时间以来,地方医保增补品种的消化调出力度不断加大。按照国家医保局要求,地方增补医保目录中的品种,要求在3年之内分批调出目录,3年清理品种的比例分别为40%、40%、20%,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部分地区开始大面积启动清理地方增补品种。

  截至目前,湖南、江苏、云南、宁夏、新疆、甘肃、广西、浙江、陕西、北京、重庆、吉林、天津、河北、安徽、、青海、河南等20多个省份已经陆续落地执行地方增补药品目录消化政策。

  7月27日,海南省药监局等四部门联合挂网《海南省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继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等四部委发布《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后,地方省市开始出台实施细则。备受业界关注的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结束后,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开始进入全面竞争阶段。

  依据《公告》,海南省在《实施细则》中要求,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企业应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并具有中药饮片和颗粒剂生产范围。企业应具备中药炮制、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等完整的生产能力,及有与其生产、销售的品种数量相应的生产规模。此外,中药配方颗粒品种11月起备案管理,在上市前由生产企业报省药监局备案。

  引人关注的是,海南省的做法是在省药采平台设立中药配方颗粒板块,制定并公布相应的招标细则。《实施细则》要求,公立医院使用的中药配方颗粒应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网上交易,不得网下交易,不得采购未经省药监局备案企业及备案品种。

  在这个指定的采购平台,医疗机构应与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对于外省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进入海南省医疗机构,未经备案的生产企业及其品种不得在海南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网上交易。文件还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加中药配方颗粒挂网采购。

  按要求,11月起,中药配方颗粒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销售。就是说,医院渠道将是中药配方颗粒的唯一使用通路。

  如果说海南省发布《实施细则》是走在前列,那么,按《公告》要求,最近三个月其他省份也将陆续落实实施细则。可以断定,很快整个中药配方颗粒市场将会进入全面的分化阶段。有人说,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全面抢滩争夺已开始。

  对于中药配方颗粒企业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新政明确中药配方颗粒可在所有医疗机构使用,乐观估计利好整个行业;另一方面,随着行业正式放开,更多厂家进入行业,行业继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竞争也会更激烈,这就更考验企业的供应链能力。

  从竞争角度看,华润三九、江阴天江药业、红日药业康仁堂、培力药业、四川新绿色药业等6家较为知名的企业在分食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但新政放开后最终谁能饕餮盛宴,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吉林敖东、太极集团、香雪制药等30多家药企布局或即将布局中药配方颗粒。截至目前,新天药业先后7次获批进入临床研究的中药配方颗粒达到445个。看来,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上述内容转载自医药经济报,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侵犯了作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删除

  7月28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下称《指南》)作为附件一同下发。业界普遍认为,作为促进药品回归临床价值的基础性工作,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措施,是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的具体要求。在新版基药目录调整的关键时间点,该文件的出炉将为或在今年完成的新一轮基药调整奠定主基调。

  按照《通知》要求,国家卫健委按职责统筹组织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推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国家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主要指导相关技术机构或受委托机构开展国家重大疾病防治基本用药主题综合评价,协调推动评价结果运用、转化。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安排,按职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制定本辖区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建立评价组织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协调实施区域内重要疾病防治基本用药主题综合评价。

  针对业界关注的评价内容,《指南》明确,评价主要聚焦药品临床使用实践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政策问题,围绕技术评价与政策评价两条主线,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6个维度开展科学规范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数据整合分析与综合研判,提出国家、区域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疾病防治基本用药供应保障与使用的政策建议。例如在创新性上,《指南》提出通过分析判断药品与参比药品满足临床需求程度、鼓励国产原研创新等情况,进行药品的创新性评价。开展创新性评价,应当突出填补临床治疗空白,解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满足患者急需诊疗需求和推动国内自主研发等创新价值判断。

  《指南》要求,综合评价的结果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组织实施机构依照评价方案按流程对评价结果进行转化应用。

  2. 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遴选和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衔接,提高药学服务和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指南》的正式下发将引导和推动相关主体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持续推动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同质化,更好地服务国家药物政策决策需求,助力提高药事服务质量,保障临床基本用药的供应与规范使用,控制不合理药品费用支出,更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而药企若想获得较好的评价结果以在基药目录中赢得一席之地,势必需要从《指南》提出的多个维度入手,提升产品的临床价值,无法获得较佳证据的产品必将被淘汰出局,院内市场洗牌风暴将至。

  7月28日,广东省药学会发关于发布《广东省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并印发了《广东省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限制使用级参考清单》,共涉及78个药品,该通知自2021年7月27日起施行。

  指导意见明确了抗肿瘤药物的定义:指通过细胞杀伤、免疫调控、内分泌调节等途径,在细胞、分子水平进行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或消除肿瘤的药物,一般包括化学治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等,不包括止吐药、镇痛药、升白药等辅助抗肿瘤治疗的药物。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可及性、经济性等因素,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限制使用级和普通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药物毒副作用大,纳入毒性药品管理,适应证严格,禁忌证多,须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使用,使用不当可能对造成严重损害的抗肿瘤药物。

  在国内上市未满3年(即2019年1月1日后上市)的抗肿瘤药物,用药经验较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价格昂贵、经济负担重的抗肿瘤药物。即口服制剂或注射剂单药治疗肿瘤疾病 月均费用在 15000 元(包含)以上的抗肿瘤药物 。

  免疫检查点、细胞免疫治疗(CAR-T、NK)、单克隆抗体(CD20,CD30, BCMA, BiTE,CD33,CD52……等)及肿瘤疫苗等原则上纳入限制使用级管理。

  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清单由广东省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订,并结合药品上市后评价工作,进行动态调整,原则上一年调整一次。此前(6月28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2021年版)》,共涉及限制使用级和普通使用级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率等6个指标。

  *本文转载自医药云端工作室,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侵犯了作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删除

  2021年7月28日下午,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金甫同志主持召开工作座谈会,就胰岛素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听取有关企业、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在国内上市胰岛素产品的有关企业、行业协会代表,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胰岛素可以算是最简单的生物药之一,因此国家对胰岛素带量采购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国家在生物制剂集采上的初次试水。而关键词“改革”也透露着针对胰岛素的专项采购或将与以往有所区别,譬如招采模式和具体规则层面,也值得期待。

  2020年7月15日,国家医保局召开“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座谈会,胰岛素集中采购首次被正式提及。

  到第四批国家集采时,官方传出的动态是“已经在充分考虑了”,但最终胰岛素未进入第四批集采目录。2021年3月5日,医保局和招采司与天津、上海、重庆等11个省市联采办代表在南京组织召开集采相关会议,其中一大议题便是:国家将要开展专项带量采购,第一批试水品种为胰岛素。


im体育电竞
产品简介 :

  癌症组织中常见免疫细胞浸润,其与肿瘤细胞、间质细胞等共同构成肿瘤微环境(TME)。淋巴结构(TLS)是免疫细胞在炎症、感染或肿瘤组织中形成的有序异位区域结构。以往研究发现了构成肿瘤TLS的主要细胞种类,包括T细胞、B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s)、支持性的间质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FDC)。近期,利用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在卵巢癌、头颈鳞癌、肾癌等研究进一步揭示了TLS中存在包括CXCL13+ T辅助细胞、SEMA4A+生发中心B细胞和CXCL12+成纤维细胞等关键细胞亚群。这些结果说明TLS组成复杂并存在广泛的异质性。已有研究证实,TLS及其组分在抑制肿瘤进展和促进免疫治疗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TLS如何形成及其发挥作用机制尚未清楚。

  NPC肿瘤微环境以EB病毒(EBV)感染肿瘤细胞和大量免疫细胞的浸润为主要特点。该团队针对NPC不同分期、免疫检查点治疗响应差异等临床现象,利用10x Genomics 5 单细胞转录组、免疫组库(VDJ)测序以及Stereo-seq和Visium空间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等技术,解析NPC肿瘤组织内TLS的细胞组成,详细刻画了肿瘤进展、免疫治疗响应相关的肿瘤TLS组成变化,解析了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并且通过细胞共培养实验、生存分析、多重免疫组化和相关公共转录组数据集等方法验证了重要的发现(图1)。

  针对TLS中GC B细胞的关键角色,研究人员通过拟时序分化轨迹分析揭示了幼稚B细胞向记忆B细胞、GC B细胞和浆细胞的分化过程。研究发现,生发中心反应所生成的浆细胞可能是抗肿瘤抗体的重要来源。然而,通过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人员观察到,相较于早期NPC,在晚期NPC中GC B细胞与浆细胞之间的相同BCR克隆型转换减少,浆细胞所产生的IgA和IgG抗体水平显著较低;并且,低GC B细胞比例和抗体水平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随着肿瘤进展,经历生发中心反应的浆细胞抗体产生减少,进而不利于NPC患者的预后。进一步研究表明,NPC中的浆细胞与NK细胞和巨噬细胞紧密共定位,可能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NK细胞)和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ADCP;巨噬细胞)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研究还发现,NPC内浆细胞的数量与高表达EBV相关分子的恶性细胞亚群(具有更强免疫抑制功能)呈负相关。通过定量分析空间转录组和多重免疫组化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ADCC和ADCP机制促进了高表达EBV相关分子恶性细胞的凋亡。这一过程对解除NPC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以及改善NPC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还定义了肿瘤细胞聚集区域(TCA),根据其中EBV相关分子和浆细胞分布,能够将NPC肿瘤分为四类,发现TCA表达高水平EBV相关分子和具有较多浆细胞浸润的亚型(EBVhigh-TCA-wP)预后最好(图2)。

  该研究发现TLS相关CXCL13+CAFs通过CXCL13-CXCR5、VCAM1-整合素、ICAM1-整合素等配体-受体对与B细胞进行相互作用,并通过ST分析、多重免疫组化分析及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进一步证实了CXCL13+CAFs促进B细胞趋化、粘附以及分化和成熟。这些发现表明CXCL13+CAFs在促进NPC患者免疫应答和改善预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者还发现TLS相关的CXCL13+CD8+ T细胞在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CXCL13+CD8+ T细胞在早期肿瘤中的比例显著高于晚期肿瘤,凸显了它们在肿瘤早期阶段发挥抗肿瘤潜力。这些发现表明在晚期肿瘤中增加CXCL13+CD8+ T细胞含量可能有助于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为治疗晚期肿瘤提了供新的策略。

  最后,在NPC中与肿瘤TLS相关的细胞亚群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免疫活化微环境,这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具有高TLS细胞标志(TLS-CS)的患者比低TLS-CS的患者呈现显著更好的预后。此外,多重免疫组化染色验证了含有TLS的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程度更高,与患者更好的预后关联,强调了TLS作为预后指标的独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TLS中的关键细胞亚群不仅在NPC的肿瘤微环境中创建了一个免疫活化的区域,而且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对免疫治疗的响应。这些发现再次强调了维持或增强这种免疫微环境的潜在治疗价值。

  总之,该研究首次利用高发于我国的EBV感染相关鼻咽癌,在单细胞和空间水平高分辨率上解析了肿瘤TLS细胞组成异质性,鉴定了构成TLS结构的重要细胞亚群及分子特征,阐明了TLS抑制肿瘤进展和促进免疫治疗反应的机制(图2),为基于TLS的肿瘤分子分型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洋博士、何帅副研究员、迟冬梅主治医生和王秀芝博士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叶双燕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贝锦新教授为通讯作者。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专利,将进一步推动成果临床转化应用,保障人民健康。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FDCT-NSFC;)、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KRDPC;2022YFC34009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30078)、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基金(9)、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计划(2016ZT06S638)等资助。

  贝锦新课题组主要从事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围绕肿瘤精准医学的核心理念,利用个体和单细胞水平的基因组、表达谱等多层次、多组学信息,挖掘与肿瘤发生发展及其异质性相关的分子、细胞及其作用网络,研究候选分子、细胞调控肿瘤进展的重要机制,发现与肿瘤早期精准诊断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筛选针对肿瘤微环境演进关键事件的精准诊治靶标,为实现肿瘤的个体化防诊治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至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国际专业杂志Cell、Lancet Oncology、Nature Genetics、Advanced Science、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团队拥有高通量测序及基因分型、单细胞组学平台(10X Genomics联合实验室)、高性能计算集群等平台,所在依托单位拥有先进的动物、细胞、分子水平相关研究平台。课题组经费充足、科研氛围浓厚、团队成员关系融洽。课题组长期招聘各类科研人员,欢迎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博士后,博士生加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产品简介 :

  【导读】全新的嘌呤合成代谢机制在肿瘤细胞生存和恶性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这一代谢通路对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

  9月10日,武汉大学洪莉研究团队在期刊《Cell Death&Disease》上发表了研究论文,题为“NEK6 dampens FOXO3 nuclear translocation to stabilize C-MYC and promotes subsequent de novo purine synthesis to support ovarian cancer chemoresistance”,本研究旨在阐明新合成嘌呤对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利用质谱代谢组学分析了化疗敏感性和化疗耐药性卵巢癌组织的代谢差异。在体外,研究人员使用细胞系模型评估了细胞生长、代谢、化疗耐药和DNA损伤修复特性。在体内,使用卵巢癌异种移植肿瘤评估了肿瘤生长和化疗耐药。研究人员在多个层面上研究了嘌呤和NEK6介导的嘌呤代谢对化疗耐药的影响。化疗耐药的卵巢癌组织具有更高的嘌呤含量和NEK6表达,抑制NEK6导致卵巢癌细胞中新合成嘌呤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化疗耐药。机制上,NEK6直接与FOXO3相互作用,通过其激酶活性使FOXO3在S7位点磷酸化,从而抑制其核转位。核FOXO3促进FBXW7的转录,导致c-MYC的泛素化并抑制新合成嘌呤的产生。丹皮酚通过抑制NEK6,抑制了新的嘌呤合成,并增强了化疗敏感性。NEK6介导的新的嘌呤合成重编程被证明是影响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关键通路。丹皮酚显示出干扰NEK6的能力,从而抑制化疗耐药的潜力。

  嘌呤代谢是核苷酸代谢中的一个关键分支,在维持DNA和RNA的稳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正常细胞生长至关重要。此外,嘌呤还参与免疫调节和能量代谢,可能作为生化反应的重要辅因子发挥作用。嘌呤代谢紊乱可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破坏正常的细胞过程,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和死亡。肿瘤细胞通常会增强新的嘌呤合成,促进更快的增殖和获得恶性特性。

  卵巢癌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妇科恶性肿瘤,对全球女性造成影响,并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统计数据显示,卵巢癌是全球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五大原因,5年相对生存率为49%。卵巢癌的恶性程度极高且对化疗具有耐药性,这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先前的研究表明,包括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铁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在内的多个代谢通路的异常与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有关。然而,卵巢癌中新的嘌呤合成与化疗耐药之间的关联仍有待阐明。

  NEK6是NIMA相关激酶家族的成员,在组织中广泛分布,与细胞有丝密切相关。同时,NEK6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可能影响蛋白质合成、调节细胞存活并抑制细胞自噬。研究人员在多种人类实体肿瘤中观察到了NEK6的过表达,促进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最近的研究揭示了NEK6在赋予肿瘤抗治疗耐药性方面的潜在作用。然而,其在卵巢癌中的功能尚未完全阐明。

  为了阐明影响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关键代谢通路,研究人员对敏感性和耐药性卵巢癌组织的代谢物进行了分析。附表4显示了卵巢癌患者的特征。研究人员共鉴定出216种不同的代谢物,并映射到各种代谢通路上。研究人员发现关键嘌呤中间体(AMP、GMP和IMP)在耐药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丰度较高。此外,研究人员评估了组织中的内源性PFAS以确定嘌呤体的存在情况,发现耐药性组织中嘌呤体的缺乏和敏感性组织中的丰富,表明细胞内嘌呤水平发生了改变。研究人员检测了参与嘌呤合成的九种关键酶的mRNA水平,发现耐药性组织中的表达较高。这些发现表明,化疗耐药性卵巢癌组织中嘌呤含量较高,嘌呤的合成也更为活跃。

  研究人员在细胞水平上使用OVCAR8、SKOV3以及与其对应的多药耐药NCI/ADR-RES和SKOV3/DDP细胞来验证其发现。全面的代谢组学研究揭示,化疗敏感的卵巢癌细胞具有较低的细胞内嘌呤水平。支持这一发现的是,与化疗敏感细胞相比,化疗耐药的卵巢癌细胞中嘌呤中间体的相对丰度较高。同时,在耐药细胞中,总是存在更高的新型嘌呤合成酶mRNA水平。研究人员通过将编码FGAMS-mCherry的质粒转染到细胞中,可以使用荧光融合蛋白来可视化嘌呤体的组装。正如预期的那样,在化疗敏感的卵巢癌细胞中观察到了更多的嘌呤体。这些结果表明,化疗耐药的卵巢癌细胞具有比化疗敏感的卵巢癌细胞更丰富的细胞内嘌呤池和更高的嘌呤代谢通量。

  Ki67和TUNEL染色表明,PAE有助于DOX诱导的体内卵巢癌异种移植物的细胞增殖停止和细胞凋亡。此外,PAE的使用显示出可靠的生物安全性,在实验动物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或肠道中未观察到显著损伤。总之,这些发现表明,PAE有望作为克服卵巢癌化疗耐药的辅助疗法。

  总之,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由NEK6启动的一条调控新嘌呤合成的机制链,该链通过C-MYC发挥作用,从而促进了化疗耐药性的发展。这为寻找合适的药物对抗化疗耐药性提供了新的见解。此外,研究还表明,PAE可能是治疗化疗耐药性卵巢癌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这一前景需要进一步确认。

  转化医学网(是转化医学核心门户,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涵盖组学、检验、免疫、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如您有最新的研究内容发表,欢迎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报道(公众号菜单栏-在线客服联系),我们的理念:内容创造价值,转化铸就未来!

  转化医学网()发布的文章旨在介绍前沿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使用;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产品简介 :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是肿瘤的“职业杀手”,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部分晚期肿瘤都能逃避NK细胞的杀伤,急需弄清机理,寻找恢复NK细胞功能的新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郑小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黄光明课题组以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钱叶本主任合作,发现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丢失表面膜突起,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失去了抗肿瘤功能。他们还创建了一种“单个免疫细胞膜质谱检测技术”,揭示NK细胞膜主要组分鞘磷脂的丢失是NK细胞丢失表面突起主要原因。研究成果2023年3月23日以“Tumors evade immune cytotoxicity by altering the surface topology of NK cell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Nature Immunology)杂志,本研究揭示了一种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为基于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靶标。

  该研究利用透射与扫描电镜技术,能够清晰看到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膜的拓扑学形态有明显区别,正常NK细胞膜表面存在丰富突起,而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膜表面异常光滑,突起明显丢失(图1)。

  图1 外周血和肝脏组织来源的正常NK细胞表面呈现丰富的膜凸起(左、中),而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表面异常光滑,膜凸起丢失(右)。

  进一步探索发现,正常NK细胞利用膜突起识别和抓取肿瘤细胞,并促使细胞间相互作用,形成“免疫突触”,发挥杀肿瘤作用。这种免疫突触是NK细胞与肿瘤细胞形成的细胞间特殊结构,NK细胞通过免疫突触释放颗粒酶溶解杀伤肿瘤细胞。然而,晚期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突起丢失,无法识别肿瘤细胞,不能形成免疫突触,从而失去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图2)。

  图2外周血和肝脏组织来源的正常NK细胞利用膜突起与肿瘤细胞形成“免疫突触”结构(左、中),而肿瘤组织微环境NK细胞缺失膜突起,未能形成(右)。

  他们还创建了“单个免疫细胞膜质谱检测技术”,发现肿瘤微环境NK细胞的膜成分发生改变,主要是鞘磷脂的含量显著降低,并证实肿瘤微环境的丝氨酸代谢失调是导致鞘磷脂下降的主要诱因。使用靶向鞘磷脂酶的能够显著提高肿瘤微环境NK细胞膜鞘磷脂的含量,恢复突起形成,提高肿瘤细胞识别以及杀伤能力。靶向鞘磷脂酶的干预方式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起到协同抗癌的效果。

  该研究从全新的细胞膜拓扑学角度诠释了肿瘤来源NK细胞功能絮乱和免疫逃逸的新机制,也为提高N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魏海明教授、黄光明教授、郑小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郑小虎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侯壮豪为第一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钱叶本主任等参与重要研究工作。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支持。

产品简介 :

  金融界 2024 年 9 月 12 日消息,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北京益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提高 NK 细胞杀伤力的培养液及方法和应用“,授权公告号 CN118147068B,申请日期为 2024 年 5 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 NK 细胞杀伤力的培养液及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所述培养液包括 NK 基础培养液和诱导药物,其中,诱导药物包括维生素 C、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谷胱甘肽、异荭草苷、白介素‑9、白介素‑13 和白介素‑18。本发明的培养液中添加有多种生物因子,可以高效扩增和活化 NK 细胞,从而获得大量以 NK 细胞为主的高活性免疫细胞,在抗肿瘤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疗效。本发明所述的 NK 细胞的培养方法安全稳定,所需时间较短,大大提高了 NK 细胞培养周期,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产品简介 :

  金融界 2024 年 8 月 28 日消息,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公开号 CN1.4,申请日期为 2023 年 2 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及其针剂的处方、制备工艺,该脂质体由抗肿瘤药物 JJH201601、中性磷脂、电荷磷脂、胆固醇、螯合剂、抗氧化剂、有机溶剂、冻干保护剂、注射用水组成。该处方工艺及制备方法解决了难溶性药物溶解度低的问题,明显降低了毒副作用,提高了患者依从性,该剂型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具有广泛的临床使用价值。此外,本专利所述工艺具有较好的工业生产的适应性,解决脂质体类制剂商业化生产难的问题。使用冻干工艺增加脂质体产品的稳定性,解决脂质体类产品储存期短的问题,增加了产品的价值。

产品简介 :

  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疗法的出现,彻底改变癌症免疫治疗格局,在血液类癌症中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治疗效果。该疗法需要从患者体内或供体提取细胞,以创建自体或同种异体细胞疗法。而最近,有研究通过递送mRNA形式的嵌合抗原受体(CAR)或细胞因子,在体内直接转化或激活免疫细胞。这些工程方法很有前景,但仍然需要在正确的位置存在“治疗”型细胞。

  而现在,一家名为Asgard Therapeutics的公司,在细胞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有望绕过传统细胞治疗的一系列障碍,直接在体内进行细胞重编程,让癌细胞重编程为功能性抗原呈递细胞——1型常规树突状细胞(cDC1),从而触发针对自身的高效和个性化免疫反应。

  免疫疗法能够帮助部分癌症患者实现长期生存,但受到抗原呈递不足,以及免疫原性细胞被排除肿瘤微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免疫疗法尚未取得普遍成功。

  研究团队在此前发现,三个转录因子PU.1、IRF8和BATF3的组合(简称PIB)就能够将肿瘤细胞重编程成为1型常规树突状细胞(cDC1)。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腺病毒载体递送转录因子PU.1、IRF8和BATF3,在体内直接将肿瘤细胞重编程为cDC1进行抗原呈递。

  经过重编程的肿瘤细胞重塑了肿瘤微环境,招募并扩增了多克隆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肿瘤消退,并在多种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中建立了长期的系统性免疫耐受。在人类肿瘤类器官以及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重编程为免疫原性树突状样细胞的过程独立于通常限制免疫疗法的免疫抑制。这项研究为基于体内直接重编程的癌症免疫疗法的人类临床试验铺平了道路。

  基于这项研究,研究团队创立了一家名为Asgard Therapeutics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在患者体内直接将肿瘤细胞重编程为功能性树突状细胞以治疗癌症。该公司于2021年完成了600万欧元的种子轮融资,于2024年完成了3000万欧元的A轮融资,计划将其主要项目AT-108在2026年之前推进到临床试验。

  癌症免疫疗法的成功一直受到抗原呈递不足、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以及T细胞排斥等因素的限制。

  Asgard的主要项目AT-108疗法可以恢复肿瘤的免疫原性,重塑肿瘤微环境并启动全身抗肿瘤反应。通过使用无复制能力的腺病毒载体来递送专有的转录因子,AT-108可以将肿瘤和其他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重新编程为一种稀有而强大的树突状细胞——1型常规树突状细胞(cDC1)。

  重编程细胞诱导的1型常规树突状细胞(cDC1)通过驱动患者自身肿瘤抗原的呈递、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募集和活化来协调抗肿瘤免疫。

  天然的cDC1寿命短,在肿瘤中很罕见,但它们可以驱动高效和系统的抗癌免疫,这与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相关。在肿瘤部位诱导cDC1的益处超出了治疗肿瘤本身,其远端效应还能促使未治疗的病灶缩小。

  研究团队在这项概念验证研究中对AT-108的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其诱导的肿瘤细胞重编程可在培养皿、复杂的肿瘤类器官以及动物体内高效进行。

  在小鼠体内,诱导重编程产生了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在单药治疗条件下对难治性非免疫原性肿瘤的完全反应。仅需不到2%的诱导产生的cDC1细胞即可驱动完全反应,这支持了诱导细胞类型具有高度功能特化的观点。第一周的给药剂量足以驱动长期持久的系统性免疫反应,完全反应者在第160天时进行重新肿瘤接种挑战时仍保持无肿瘤状态,实现了防肿瘤复发。

产品简介 :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2016年)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相较于上一年的癌症数据,本次癌症数据覆盖面更广,累积覆盖人群达到3.8亿人(2015年覆盖人群为3亿人),更为详细地汇总了

  接下来,我们邀请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科行政副主任 李力人教授跟我们详细解读中国最新的癌情。

  根据中国最新癌症数据,2016年新发癌症病例数为406.4万,癌症死亡病例数为241.4万。和2015年相比,中国癌症发病率进一步上升。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计算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通过2016年登记处观察到的癌症新发病例数和死亡数除以登记处覆盖的人群计算得出,这也是目前报道中比较常用的计算癌症发病率的方式。

  采用这一公式计算,从2015年到2016年,中国的癌症总体发病率从186.39/10万人上升到186.46/10万人。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2016年赫捷院士团队首次发现中国癌症死亡率有了显著的下降,中国的癌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2015年的105.84/10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105.19/10万人。

  然而,有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上升的癌症值得警惕,那就是结直肠癌。和2015年相比,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进一步上升,癌症新发病例数已经攀升至第二位,同时癌症死亡病例数攀升至第四位。

  2016年中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人数达到40.8万,死亡病例人数达到19.4万。与其他癌症相比,自2000年开始,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都在不断上升。与死亡率下降的癌种相比,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仍旧居高不下。

  根据中国癌症数据,在2000-2016年期间,女性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每年增加2.3%,同时2016年中国癌症新发和死亡的总体新病例数也高于往年。这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和就医条件的改善,使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

  由于致癌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叠加,癌症的发病风险也会不断增加。这在中国的癌症数据中得到了证实: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80~84岁以及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了峰值。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人一生中患癌的风险会超过30%这样的说法,这其实是累积发病风险的概念。简单来说,随着年龄增加,细胞突变不断累积,免疫能力下降,外在致癌因素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老年时期癌症发病风险不断升高。如果在观察开始和结束时候人群数量不变,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累积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对于女性来说,15~59岁最容易罹患的癌症是乳腺癌,60岁以上最常见的癌症为肺癌,排在第二位的是结直肠癌。

  考虑到目前中国很多癌症患者一旦确诊就是晚期的情况,而且癌症的进展时间不同,通过现发晚期病例的时间推测早期发病率的方法存在一定的数据误差,我们还可以通过发病密度来反映疾病的发生情况。

  在前面提到随访时间越长癌症的发病风险就会越高,发病密度就提出了“人时”的概念,人时是观察人数乘以随访单位时间,这样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就把随访时间纳入到分析中,能够准确地测量患者单位时间(每月)内发生影响生存结局事件的频率。

  发病密度计算公式:发病密度=同期新发病例数/某一期间随访患者的人天(或月、年)数×1000‰

  举例说明:例如350例患者中有10人随访4个月,50人随访6个月,80人随访10个月,120人随访15个月,70人住院20个月,20人住院30个月。

  不同的计算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癌症的发病情况。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癌症发病人数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超过40%的癌症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赫捷院士团队提到了癌症高发的几个原因,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吸烟。估计中国有3.5亿吸烟者和7.4亿被动吸烟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吸二手烟)。吸烟导致了中国大约20%的癌症死亡人数。西方国家已经通过研究证实戒烟可以有效地降低癌症发病率,在这一点上中国也应该积极跟进。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发现农村地区非吸烟女性人群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这可能和室内烹饪以及空气污染有关。建议女性在做菜的时候打开抽油烟机或者开窗通风。

  另外,和全球癌症发病率均趋一致升高的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和肥胖有着密切的关联。2004年至2018年,中国的肥胖人口比例从3.1%上升到8.1%。美国发布的大型研究数据报告显示肥胖和包括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癌症发病风险及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因此建议大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体育锻炼来减重。研究人员表示,健康的生活、饮食和运动模式可以降低达40%的癌症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

  此外,乙肝病毒疫苗等疫苗的接种以及癌症早筛技术的普及也有效地降低了癌症死亡率。内镜筛查已被证明是降低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方法;对于结直肠癌来说,通过内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以及新兴的基因检测技术(比如甲基化检测)等可以早期发现癌症并进行干预治疗,进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

  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团队在研究中提到,我国癌症死亡率降低的事实表明政府正在进行的癌症防控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癌症监测点的增加,我们将获得更全面、更细致的癌症数据;同时癌症预防干预、早筛普及以及治疗技术的改良将使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产品简介 :

  进化使人类细胞拥有着生长和分化的潜力,这种潜力使成熟组织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能具有自我维护的能力。这种维护作用包括对伤口的修复以及替换因长期为机体服务而磨损老化的细胞。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自主性和多功能性也会带来极大的危险,它们会让组织器官中的单个细胞获取到整个基因组的信息,而基因组序列常常会受到多种机制的破坏而发生改变,这些突变基因可能使细胞获得全新的,且通常是异常的表型。 其中一些不适当的改变可能会变更细胞的生长周期,或者导致大量细胞不再遵循控制和维持正常组织结构的规则。 因此,肿瘤细胞的形成是脱离正常发育的结果。尽管机体有特殊的机制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然而肿瘤细胞还是找到了生存之道。正常细胞使严格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去参与构建不同的组织从而使机体生存下来,而肿瘤细胞却有一种截然不同和更加集中的任务,它们好像是只考虑一件事情:尽可能的繁殖自我。

  早先,许多人认为肿瘤是一种通过某种方式植入患者体内的异己物,而现在,随着组织病理学的发展,通过对正常组织切片和肿瘤组织切片进行比较发现,肿瘤组织也和正常组织一样,是由大量的细胞构成的。

  此外,大量事实表明,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常常都是源于它们正常来源的自身组织,而不是外界的入侵体。然而,肿瘤确实有在体内迁徙的能力,在许多患者体内,癌细胞能在体内扩散并且形成新的癌细胞集落,这些新集落,即转移灶,通常都可被溯源到肿瘤发生的最初位点,即原位癌。 组织病理学使人们能够了解肿瘤的临床表现与其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依据肿瘤侵袭性生长的程度不同,将其划分为2个大类。那些只在某一处生长而不侵袭到邻近组织的称为良性肿瘤,而能够侵袭到邻近组织和发生转移的称为恶性肿瘤。 事实上,除了少数由于扩张而压迫到重要组织器官的肿瘤块之外,绝大多数原发瘤是良性且对宿主无害的。

  人类大多数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上皮细胞使构成体腔、管道和表皮的线性排列的层状细胞。在上皮细胞层之下是基底层(也叫基膜);基底层则把上皮细胞与下面起支持连接作用的间质层细胞分开。

  上皮细胞孵育产生人类最常见的肿瘤,称之为癌。80%以上的癌症相关死亡都是这类肿瘤引起的。其中包括胃肠道上皮细胞层来源的肿瘤,胃肠道又包含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以及皮肤、乳腺、胰腺、肺、肝、卵巢、胆囊、和膀胱来源的肿瘤。 绝大多数恶性肿瘤可被分为两类,分别反映出与上皮细胞相关的两个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一些上皮细胞层的主要作用使封闭腔穴或管道的表面并且保护其下层的细胞,由这类上皮细胞发展而来的肿瘤叫做鳞状细胞癌,如皮肤和食道的上皮细胞。还有许多上皮组织中存在特殊的具有分泌能力的细胞,它们可以释放分泌物到自身形成的导管或腔穴中,这种上皮组织衍生的癌称为腺癌,如肺和胃的上皮细胞。多数情况下,两种类型的癌细胞共存于这些器官的肿瘤中。 另一大类非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是由各种构成造血系统的细胞转化而来的,包括免疫系统的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髓系细胞都属于此类。白血病就是由一些造血细胞系发生恶性转化而致,白血病中的肿瘤细胞使呈单细胞群落,散布在循环系统中;而淋巴系肿瘤则能够聚集在淋巴结形成实体瘤。 第三大类是一类非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是由构成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各种细胞恶性转化而来、这类肿瘤通常被称为原始神经外胚层瘤,包括神经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神经鞘瘤和髓母细胞瘤。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不适合划分到以上类型的肿瘤,如黑色素瘤是来源于皮肤和视网膜中含色素的黑色素细胞。

  理论上,肿瘤可以起源于单克隆,或者多克隆。在多克隆肿瘤中,多种细胞跨越了正常到恶性转化细胞的界限,从而变成了一个肿瘤块中多种遗传学上有显著区别的细胞亚群各自的祖先。在单克隆肿瘤中,只有单个细胞从正常状态转变成具有癌症行为的状态,从而变成了一个肿瘤块中所有细胞的祖先。

  事实上,大多数人类肿瘤都是单克隆群体,即从单个的祖细胞开始逐步走向恶性转化。这个多次得到证明,其中一个证据来自于对骨髓瘤的研究,骨髓瘤主要是源自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的母细胞-B淋巴细胞。通常情况下,B淋巴细胞由数量极多、区别明显的亚群构成,每个亚群都分泌一种特异性的抗体。与之不用的是,骨髓瘤患者的浆细胞却产生相同的抗体,提示它们是从之前的某一个单个细胞发育而来的,具有共同的祖细胞。 在正常组织和高度恶化的肿瘤组织两个极端之间,机体组织形态还存在着丰富的中间过渡状态。这些处于不同恶化阶段的细胞,反映了细胞逐步从正常组织变成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恶化状态的过程。因此,肿瘤的每一个表型都代表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肿瘤的发生发展史一个多阶段的十分复杂的过程。

  癌症的本质表明了这是一种机体发生混乱,生物学秩序崩溃的疾病。实际上,在机体发生癌变的机会是很大的,体内多于1013个细胞始终携带着这样的遗传信息,机体内的许多部位都存在细胞增殖失控的风险。人的一生平均要形成1016个稳定的细胞集落,每一次经过复杂的细胞生长和过程产生新的细胞,其间都是许多容易出错的地方。

  除了针对某些特别的癌症相对稳定的发病率外,某些因素针对一些特定的人群能显著地提高癌症的发病率,这两个重要因素就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不同的人群携带肿瘤易感基因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人们所处的环境对肿瘤的发病率也有显著的影响。这里所指的环境因素,包括了广义上的空气、水分和生活习惯。

  某些肿瘤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确实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是美国或北欧地区的1/6。当排除了遗传因素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只要让他们经历与中国女性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85%发生于美国的乳腺癌理论上是可以避免的。

  癌症的诱因大体包括以下几种: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化学试剂以及物理或化学致癌物。很多肿瘤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家族中的直系亲属存在某种肿瘤,自己患上肿瘤的几率也会跟着提高,在外界的诱因下比更容易诱发肿瘤。近年来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一些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关的基因在癌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基因称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它们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细胞得以无控制生长,并最终导致肿瘤发生。 在现代流行病学建立的一个世纪前,人们就发现某些癌症的发生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第一个报道来自英国医生John Hill,他于1761年注意到了鼻癌的发展与长期过度用鼻吸烟有关。14年后,伦敦的一名外科医生Percivall Pott报道了他所遇到的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皮肤癌患者,这些患者都有过当烟囱清洁工的经历。之后不到3年,丹麦清道夫协会就要求它的成员们每天都要洗澡以去除皮肤上可能的致癌物,这项措施使得欧洲癌的发病率在一个世纪之后都远低于英国。 煤焦油冷凝物,与PercivallPott研究中的致癌物相似,在20世纪初被用来诱导家兔产生皮肤癌。在家兔耳部皮肤的同一处反复涂抹,几个月后便会诱发出恶性肿瘤。这项研究是一项巨大的进步,因为它直接体现了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 直到1940年,英国化学家从煤焦油中提炼出几种能显著致癌的组分,它们都能够在小鼠的皮肤上致癌。组分中的3-甲基胆蒽、苯[α]并芘、1,2,4,5-二苯基-[α, h]-蒽都是普通的燃烧产物,这些发现提示我们,某些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能够扰乱细胞和组织,并且最终导致肿瘤发生。X射线也是如此,能够通过一种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作用机制来诱发癌症。 在20世纪前10年,研究者发现病毒能够感染小鸡并导致白血病和鸡肉瘤。到了20世纪中期,又发现了一系列病毒能在家兔、小鸡、小鼠和大鼠中诱导产生肿瘤。因此,人们探索肿瘤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入手:化学的、病毒的、物理的。 这三种致癌物的致癌机制直到人们对果蝇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时,才取得了极大的进展。1927年,Hermann Muller发现X射线照射可以诱导黑腹果蝇基因组发生变异,更重要的是,这种基因组改变使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也发生了改变。这也表明了X射线诱发癌症的一种机制:经过辐射作用能使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就很可能导致细胞向恶性状态转化。

产品简介 :

  老李是我上次在饭局上碰到的朋友,他看起来能说能讲,精神矍铄,没想到是肺癌晚期患者,而且是小细胞肺癌,说起来他其实是我的病人,只是最开始的时候他本人没有来,是别人拿他的片子过来看的,一看就是个肺癌而且是中晚期了,最后转到肿瘤科诊断治疗,效果不错,现在肺部看不出什么问题。

  说起来奇怪,他是一个工厂的老板,每年管着几百号人的吃喝拉撒,也算是个有钱人,每年和工厂里的工人一起体检,竟然没有发现这个病灶,其实更加让人吃惊的是,他发病之前一个月做过一次CT,那一次CT竟然也没有发现恶性肿瘤的迹象,仔细查看才能发现一点端倪,不得不说小细胞肺癌的病情发展实在是很快,而且病灶和血管以及其他组织长在一起,很难区分开。

  像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常见,但总会遇到,年年体检却查不出来肺癌,以前多数是因为体检做的不是CT而是胸片,胸片的漏诊率还是挺高的,但近年来不少人做了CT也发现不了隐匿性肺癌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个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产品简介 :

  建立针对癌症驱动表位的免疫应答已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支柱。释放T细胞免疫来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已经产生了针对癌症的重要临床进展,包括免疫检查点、癌症疫苗和CAR-T细胞疗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三的癌症,每年新增发病人数近200万(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接近100万(仅次于肺癌)。大约每25个人就有1人会在其一生中患上结直肠癌。但免疫疗法对结直肠癌效果不佳,这是由于结直肠癌的低肿瘤突变负荷,导致缺乏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抗原,以及结直肠癌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

  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内都存在着肿瘤内细菌,这可能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新表位来源。杀死肿瘤内细菌,能够暴露它们的抗原表位,从而作为癌症相关新抗原的替代来源。

  该研究通过脂质体递送抗生素来杀死肿瘤中的细菌能够产生新抗原(neoantigens),从而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杀死这些肿瘤内细菌,可以将免疫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并使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感染和未感染的肿瘤细胞。

  总的来说,癌症相关微生物新抗原的发现,为开发创新的抗肿瘤治疗或预防疫苗策略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实体瘤中广泛存在着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对癌症的发展和转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细菌引发的T细胞免疫与来自癌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型(MHC-I)限制性抗原发生交叉反应,这表明这些微生物特异性T细胞有助于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团队推测,这些肿瘤内细菌和宿主共享的同源表位有助于抗肿瘤免疫。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在结直肠癌(CRC)患者中,靶向厌氧菌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显著提高25.5%的无病生存率。

  纳米技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工具,可以将小分子运送到肿瘤部位的细胞内。载药纳米颗粒可以特异性地消除肿瘤细胞内定植的细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脂质题包裹的银-替硝唑复合物(LipoAgTNZ),替硝唑是一种治疗厌氧菌感染的抗生素,用于消除原发结直肠癌肿瘤和发生肝转移的结直肠癌肿瘤相关细菌,而不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

  结果显示,通过脂质体递送靶向厌氧菌的抗生素来消除结直肠癌肿瘤中的细菌,可以激活抗肿瘤CD8+T细胞。研究团队根据宿主和定植细菌之间的全基因组比对分析了异源和同源表位。在致癌性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感染模型中,T细胞对具核梭杆菌以及它和宿主共享的表位都有反应。通过杀死肿瘤中的细菌,暴露其表位,能够改善癌症治疗结果。

  具体来说,LipoAgTNZ治疗让致癌性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感染的两种结直肠癌模型小鼠的长期生存率超过70%,这种治疗杀死了肿瘤中定植的细菌,产生了细菌新抗原,进而诱导了抗肿瘤CD8+T细胞。异源和同源的细菌表位有助于免疫原性,使T细胞能够识别感染和未感染的肿瘤。

  抗肿瘤免疫应答依赖于免疫细胞识别和消除肿瘤源性抗原的能力。在大多数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中缺乏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抗原,导致免疫治疗效果不佳。而这项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中建立的肿瘤内细菌可以被抗生素靶向,以诱导癌症特异性微生物新抗原的释放。杀死这些肿瘤内细菌,可以将免疫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并使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感染和未感染的肿瘤细胞。

  总的来说,癌症相关微生物新抗原的发现,为开发创新的抗肿瘤治疗或预防疫苗策略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